寒假之旅---西安之兵马俑 上周,我和妈妈开车到达了世界瞩目的“六朝古都”—西安。 说到西安,我认为最美的还是那兵马俑了。一进门,首先一块匾进入我的眼帘,上面用小篆写的“秦兵马俑1号坑”这七个字。信步进入坑内,一片壮观的兵马俑展现在我面前。听导游说这里有着成千上万的俑,我先看到的是身穿便衣的敢死队,和一队车、马、兵,“他”们神态各异,手半握着,昂首挺胸,颇有一种前锋部队的气概。“这真奇妙”我想,“当年要费多大的人力物力,才能制造出这般千姿百态的兵俑啊。” 我们跟随着人群,顺着俑道走向了离一号坑出口最近的3号坑,我第一个感觉是:这里真小啊,估计只是1号坑的1/3吧!导游说那是一个指挥部,用来指挥1,2号坑的士兵作战的,难怪这里小而精。 出了3号坑进入2号坑,发现这是一支由骑兵组成的机动型部队。这些俑中最神奇的要数将军俑、骑兵俑和军师俑了。将军俑神态高傲,脚尖微微翘起,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;而骑兵俑则用手牵着马的缰绳,右手半握着,马则低着头,我向右一看,发现马肚子上还有一个大洞,听说这个洞是烧制时用来跑气的。而军师俑手拿羽扇,颇像诸葛孔明的样子。我不禁想:古代人民是用什么技术将俑保存下来的?虽然兵马俑已经掉色,但是还能看得清俑的神态,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! 出了2号坑再进入陈列厅,先看到的就是两辆马车,一辆马车是乘人的,从它的帘笼和它里面的设施就能发现;而另一辆车,就是指挥的战车。再往里面走,发现展示用的伞,导游说:“这把伞原来是发掘出来的指挥车上的遮阳伞,后来,考古学家们发现这把伞是把多用伞,既可以在太阳大的时候当遮阳伞使用,还可以在战斗的时候元帅启动伞上的机关,伞里就会出现一把剑和一个盾,与敌人作战,但目前的复制品都没有完全恢复这把伞的所有功能。 最后,我出去时看见了一位老爷爷,导游说他就是兵马俑的发现者之一杨会民爷爷,老爷爷还为我们签名售书。听说他根本不认字,名字是专家为他设计的,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,就连下面的日期,都写得怪怪的。 我流连忘返的走出兵马俑,不禁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,虽已历经数千年,但那些看似鲜活的兵俑、锋利如昔的兵刃,无不令人震撼。 |